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巢湖婚庆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巢湖婚庆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求知道的朋友能够帮忙:合肥有没有什么地方定亲时,男方父母和儿子是不出面,只要媒人去女方家的?
合肥长丰这边以前的老风俗,这边叫订亲,一般是媒人2位,早晨在男方家吃饭,吃过饭后男方安排2个人挑礼物,和媒人一起带上礼金,礼品还有婚期单到女方家吃中饭,女方家要绐那2个人红包的。
不请自来
我算是合肥土著吧
1,双方约定日期
2,男方家定好酒店,定桌数(多少人提前说好,外地的媳妇需要安排车接车送)
3,男方提前按约定的人数备足礼物(人手一份,不分大人小孩)
4,准备好给女方定亲礼(烟,酒,诸如此类的礼物)
5,见面礼(一万零一,意思是万里挑一)
定亲大致就是这些个步骤,现在有些风俗也不一样了,毕竟时代不同了
如果是真爱,什么都不是事儿
我是肥西的,算是半个合肥土著吧,我老婆也是肥西的。我本人在合肥上学和工作了很长时间,同学大部分是合肥的,当然很多合肥土著是我朋友。
这个风俗我听过,但是忘记什么地方的了,对于是不是合肥的,我不确定。
不过风俗这东西,就算我和我老婆家很近,也依然是不一样的,每个地方都不同,哪怕靠的很近的镇风俗都有所不同,哎,怎么说呢,无语。可能这东西本身就是当地部分人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一些想法,过了这个村子,或者几个村子,另外一些人的想法又不一样了,所以,这东西,就想汉传佛教一样,流派太多太多,各自都觉得别人不正宗,自己正宗。
从另外角度讲,还是应该男方尊重女方的风俗,所以女方家或者是女方家的风俗说了算
安徽民歌的历史?
安徽民歌,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的“音初篇”上:“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往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候人兮猗’。 ”
这首歌虽然只有4个字,但它却可称得上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首“女声独唱”。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徽民歌需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你的家乡有哪些民俗?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们山东鲁北平原地区有个自元朝以来保留的民俗文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胡集书会”。
胡集书会发源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胡集镇位于220国道与省道乐胡路交汇处,历史上就是交通要道,第三产业高度发达,胡集,顾名思义,就是方圆百里重要的集镇。在这里,每年正月十五的灯节(元宵节)书会源远流长,闻名遐迩。胡集书会始于元朝后期,元宵节期间几百档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胡集,纷纷登场亮艺,说书卖艺,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交通要道)
至于胡集书会的产生,实际是山东省内的一次“砸场子”,传说很久以前,在胡集大集上,从路南地区来了一伙唱渔鼓的艺人与鲁北地区一伙唱落子的艺人互不服气,闹起了矛盾,相持不下,于是相约暂时休战,各自回家,来年在同一地点再战,第二年又南北两派各自约来了更多的同行艺人再次对垒,如此连续几年,艺人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踊跃,影响也随之扩大,这就是书会之始。后来艺人们慢慢地意识到书会要扩大影响,艺术上相互竞争是好事,不能视同行为冤家,再说都是穷说书的,都是为了混碗饭吃,不能互相敌视对抗,应该精诚合作,化干戈为玉帛。于是就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来胡集聚会(后是改为元宵节),借说书之便,畅叙友情、交流书目、传授技艺、拜师收徒、个立门户,同时解决艺人中的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就这样,胡集灯节书会世代相传,繁衍至今。
(图片源于网络)
整个灯节书会有“前节”、“正节”、“偏节”组成。“前节”就是在正月十二胡集大集以前,山东省外的艺人为了不误赶集聚会,提前几天在胡集村周围的村中演唱(也算是暖场),行称“前节”。自十二日晚至十六日晚为“正节”,这是书会的高峰盛期,也是名流大腕现身的时候,票价最高。十七日晚至二十一日晚为“偏节”(这个时间主要是内部交流切磋),票价略低。书会期间每天上、中、晚需要上三场书。1949年前,来胡集说书的艺人多达四、五百档,而且代代相传,延续不断。1950年后的几年中还能到300档以上。1966年至1***6年期间虽未间断,但非常萧条。1***8年以来,胡集书会重放色彩,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巢湖婚庆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巢湖婚庆场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cdgdw.com/post/7888.html